知识点梳理清楚,有助于同学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好这些文章内容,就能够更好的学习好文章的知识点。下面是小智为大家整理初中语文《孟子》二章知识梳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想领取期中、期末等试题资料,您可以添加康康QQ号:493924147,即可免费领取资料哦。
初中语文《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富贵不能淫》经典赏析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的结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做大丈夫!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
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还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朱熹依次解释为仁、礼和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其次,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第三,他是个“大道之行,为公天下”的公道主义者。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时势适宜的时候,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这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一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实战演练
一、句子默写。
《富贵不能淫》
1.(2020·湖北·中考真题)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2.(2018·陕西·中考真题)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
3.(2020·四川·中考真题)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立天下之正位
3.不得志,独行其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2018·黑龙江黑河·中考真题)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2018·山东临沂·中考真题)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2018·山东威海·中考真题)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2018·内蒙古巴彦淖尔·中考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从而获得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入则无法家拂士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言文阅读。
(一)(2020·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②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③。
(《孟子》)
(注释)①污君:坏的君王。②佚:散失。③悯:愤懑。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此之谓大丈夫
(2)柳下惠不羞污君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8.A
9.(1)此之谓/大丈夫
(2)柳下惠/不羞污君
10.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11.是。柳下惠的“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是甲文观点“得志,与民由之”的具体体现,柳下惠的“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是甲文观点“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具体体现。(答“柳下惠的所作所为是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体现”亦可)
【解析】
8.A.句意:告诫她说。戒,告诫。故选A。
9.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第一句的句意为:这样才叫做大丈夫。故断句为: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句句意为: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主谓间需停顿,故断句为:柳下惠/不羞污君。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淫:使……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使……屈服。使动用法。
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首先通读两文,表明态度:是“大丈夫”,然后阐述理由。
(1)从“富贵不能淫”角度看,柳下惠的“进不隐贤,必以其道(立于朝廷,见有贤人,从不隐瞒,但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与甲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相契合,体现了柳下惠面对富贵时的态度。他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是“大丈夫”。
(2)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看,他的“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弃若敝屣之时,他不怨恨;穷苦困厄之际,他不忧愁)”与甲文中的“不得志,独行其道”相契合,体现了柳下惠虽然贫贱却坚守自己的本性。他做到了“贫贱不能移”,所以说他是“大丈夫”。
【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因为害怕而快速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母亲送女儿到门口,告诫女儿到了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有礼,还要小心谨慎,不能违背丈夫,要把顺从作为准则作为妻子的标准。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也不因官小而辞掉。立于朝廷,见有贤人,从不隐瞒,但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弃若敝屣之时,他不怨恨;穷苦困厄之际,他不忧愁。
(二)(2020·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________
②以顺为正者________
③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14.(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15.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___________”。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真正,确实标准,准则同“披”,披散于是,就
13.①(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14.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15.不得志,独行其道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解析】
12.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标准,准则。
③句意: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被:通假字,通“披”,披散。
④句意: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遂:于是,就。
13.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重点词: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句意:(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不译。而,表转折关系。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1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概括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概括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甲)文中“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为:大丈夫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1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屈原生活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志向。所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志,独行其道。他自投汨罗而死的行为也印证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在列举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时,要注意人物与事件对应起来,准确无误。如:夏明翰拒绝诱惑,誓死不变节。
【点睛】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诵。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了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都是沉醉的,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能随大流而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他的酒糟喝他的薄酒呢?为什么怀抱着美玉一般的品质而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的头,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谁又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遭受外物的污染呢?宁愿前往长流的江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洁白的身躯被俗世蒙上尘渣呢?”就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投汨罗江而死了。
(三)(2020·辽宁抚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1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其心志莫能尽其忠节
C.然后能改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于色比迹于尧、舜
17.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1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19.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
(2)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答案】
16.B
17.(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
18.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19.(1)从君的角度来说,初即位能励精图治,但安定后就骄奢淫逸;从臣的角度来说,刚被任用时想兼济天下,得到富贵时想保有名利。所以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会不及三皇五帝。(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16.考查一词多义。A. 任务,使命/任用,委派;B. 他,他的/他,他的;C. 这样/然而;D. 在/和;故选B。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困,忧困;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有所作为。本句隐藏了主语:将被上天降大任的人。(2)见,发现;力行,身体力行;倦,疲倦。
18.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句意: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四夷宾服”“天下无事”是文言常用的四字句,句式整齐。“诚”为常用句首词。辅助断句为: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19.考查内容理解。【乙】文是太宗与魏徵关于前代君王治国不及三皇五帝原因的讨论。魏徵认为,君王初即位的“欲励精为政”到安乐时的“骄奢放逸”,是君王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臣子由初任用的“欲匡主济时”到富贵时的“思苟全官爵”,是臣子不能辅助君王成就大业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不能“常无懈怠”,一国之治与不治,就在于君臣有无忧患意识,有忧患意识就兴盛,无忧患意识就衰亡,用【甲】文中的话说就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他们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很贤德,然而和三皇五帝的时代相比,还是无法企及,为什么呢?”
魏徵回答说:“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然而,历代的帝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都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以尧、舜为楷模,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做到善终。至于臣子,在开始被任用时,都怀有匡扶君主、济世救民的宏愿,追慕古代良臣稷、契的风范。等到他们荣华富贵了,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盘算如何才能保住乌纱,苟全性命,没有谁能够做到尽忠职守。如果君臣双方都能不懈怠,铭记善终的道理,那么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无忧了,这样做的话,自然可以超越古人。
唐太宗说:“正如你所说。”
(四)(2020·湖北恩施·)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敝:通“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 饿: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③犹割股以啖腹 股:
④若耽嗜滋味 嗜:
21.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22.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23.(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_____”,外要有“_____”;(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_____”其次是“_____”,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
24.(甲)文画波浪线部分从正面入手运用了_____论证方法,(乙)文画波浪线部分从反面着笔运用了_____论证方法。
【答案】
20.①使……饥饿;②知晓,明白;③大腿;④爱好。
21.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22.①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
②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受到蒙蔽。
23.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存百姓不敢纵逸
24.举例比喻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使他忍饥挨饿。饿:使……饥饿。
②句意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喻:知晓,明白。
③句意为: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股:大腿。
④句意为: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嗜:爱好。
2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据此断句为: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
②中重点词语有:其,代词,指昏君。皆,全,都。为,表示被动。蔽,被蒙蔽。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敌国外患”;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可知,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其次是“不敢纵逸”,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
2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辨别。根据语句内容,结合论证方法分类情况来辨别即可。
“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是列举舜等人的事例来证明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的道理,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把损害百姓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比作割大腿上的肉充饥,从而论证了存百姓的重要意义,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译文】
甲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常常思索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