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丨学科知识同步丨期中期末卷等
强基是导师一对一吗?北京考生快来寻找答案!作为取消自主招生之后较好的可能带来“降分录取效应”的国家计划,作为“面向基础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计划,它的重要性与广招天下英才的决心不言自明。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强基是导师一对一吗?北京考生快来寻找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预祝各位报名考生顺利入围!
想了解强基是导师一对一吗?北京考生快来寻找答案
请拨打4000-121-121咨询
“强基计划”是“冷”还是“热”
自主招生政策取消之后,几乎无缝对接的,就是“强基计划”。它主要选择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较好的孩子。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起步先进年,在36所一流高校开展试点。它的要求是高考成绩加校考成绩和综合评价等,其中,高考成绩不低于85%。
9月,与新生开学一同受到关注的是人们对“强基计划”推进情况的关注。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强基计划”首年遇冷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其中的主要依据是:“弃考孩子多”“考生参加校考,却发现空荡荡的教室”“一些高校开学后着手在新生中开展补录”。
“强基计划”真的遇冷了吗?在调查中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校在校招时出现未满员现象,但是并不突出。某高校古文字学“强基班”新生张琳告诉记者:“以我们学校来说,确实少数人没有参加校考,可能有多种原因吧。但是传闻大面积弃考就不合常理了,进入‘强基计划’的都是超一流高校,这样的学校怎么可能招不上人?”
我们实地调研了北京某高校,这所学校今年计划招录150名“强基”生源,参加校考的大约130人,这说明,差不多有20人“弃考”了,计划暂未完成。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直接得出结论——“强基计划”遇冷。然而再让我们回溯一下报名这所高校“强基计划”的总人数吧,我们查阅原始资料发现,报名这所高校“强基计划”的总人数是38656人,入围校考的比例高达258:1,此刻,还能说它是“冷灶”吗?
按照已经公布报名人数的高校数据,今年全国约有6000个“强基计划”名额,而报名人数至少超过百万,粗略推算,一万考生中也只能挑出四五位佼佼者,这样看来,“强基计划”无论如何也不能叫“遇冷”,而是“火热”甚至“爆火”。
“冷热交替”源于“双保险”心态
“强基计划”在前期“爆火”开场的前提下,进入校考之后“热度”急剧减退,各校多多少少都出现一些孩子弃考的情况。为何在千辛万苦走过独木桥之后,这些考生却犹豫了呢?
在多种选择之间有所“犹豫”和“迟疑”是人之常情。
我们了解到,在不少省份,“强基计划”的生源考分都超过了该校在该省招生投档的分数线。此刻选择权交到了考生手中,而犹豫主要来自“冷门”“热门”专业的比较。此前,钟芳蓉选择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成为众多媒体报道的对象,足见其选择不易。北京某高校化学学院“强基班”孩子刘颖若坦言,也许每一位拿到“强基计划”入场券的同学,内心都曾面临钟芳蓉式的考验,都有“冷热专业”的“天人交战”。郭恒阳则说,自己已经做好了“为理想奋斗,坐冷板凳”的决心。
刘颖若也曾动摇过。她说,她是广东考生,父母较想让她选择的专业是师范,但是她对化学感兴趣,高中时还曾自己报过化学网课。“广东是知分报志愿,其实我的高考分数是很高的。按照这个分数,我可以在同等高校任意选择一个专业,所有的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我都可以上。当时我也曾想过,要不要放弃‘强基班’,再报一个更‘热门’的高校或专业,我也听过别的同学放弃的情况。但是后来我想了想,为‘强基计划’生源配备的师资都是较好的,而且专业的冷热都是一时的,基础领域基础扎实了,也许未来能走得更远。”刘颖若说。
除了专业之间的犹豫,作为考生,刘颖若认为,“强基计划”遇到“冷热交替”的原因还有一个,“在‘强基计划’刚刚开始报名的时候没有设置条件,所有考生都可以考,大家都觉得万一心仪学校考不上,参加这个计划还有‘降几分’入校的机会,所以就蜂拥而上,但是这样一下子把‘校考’的分数拉高了,能进校考的都是优异考生,优异考生选择权更多,所以可能出现一些放弃的现象。”
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的佐证。“不少孩子在前期报名时出于‘备选’‘双保险’的考虑,认为多一个途径,多一份保障。按照1:4或者1:5进入校考的时候,才开始真正考虑专业的影响。这样按分数排进校考的考生未必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真正对基础学科感兴趣或者有特长。所以我认为,在报名的时候就应该设置一些条件,比如看物理、化学等基础科目的平时成绩。”李立国说。
“强基计划”不应只是大学的事
也许真正热爱相关基础学科的同学,在过于自由的双选中失掉了机会。李立国表示,可以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向基础学科有特长的孩子倾斜。
“降分的幅度可以大一些,甚至可以降到重点线以上。但是我们要增加一些标准,比如数学专业,可以要求考生数学分数在全省前1%,这样能选出和专业真正匹配的孩子。”李立国说。
由于几乎无缝对接自主招生,“强基计划”一面世,就免不了被两相比较。而我们可以注意到,事实上自主招生政策是人才选择政策,但是“强基计划”实则是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其重点放在了选择之后的入校培养上,目前各学校都出台了面向“强基计划”生源的培养方案,如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一对一导师制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蒙彬谈到了她的思考。明德书院有三个专业招收“强基计划”生源,分别是古文字学、历史学和哲学。“在资源配置、多学科协调、本硕博衔接培养上,‘强基计划’生源培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高考严格选择之后,高校对‘强基计划’孩子会持续跟进定期测评,而且测评不唯学分,考察的是志趣、素质、潜力等多方面,给孩子一个安心搞学术的环境。在培养过程中,也会设置科学的动态选择进出机制,让更适合的孩子有机会参与进来。”蒙彬说。
在培养的过程中,学院也有自己的难题。很多高校都面临这个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项目,除了“强基计划”,还有“较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还有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化大类招生计划。在政策的资源配置之下,计划和计划之间,这些孩子是融合还是分开,师资如何区分?都是应该进一步梳理的方向。
较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让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选择出来,不只是高中和大学应该着手的事。他认为,高考指挥棒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前,浙江省在新高考赋分方面的制度改革使得选考物理的考生有所减少。不久,又有一个省份在中考方面给物理、化学科目的分值下降了20分。这样从中考开始,可能就会有一部分孩子对基础学科投入的热情减少。‘强基计划’不仅是大学的事,它是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应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揽子计划。这些,都是未来有待研究的课题。”
点击下方文字↓↓↓
学而思·爱智康强基专项课程 咨询电话:4000-121-121
2020年10月15日16:50,武汉大学2020级数学强基班开班式暨“一对一导师”师生见面会在 理学楼东北楼报告厅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老师有院党委书记 张明智老师、院长 赵会江教授、副院长 涂振汉教授、副院长 杨志坚教授、院党委副书记 上官海兰老师、强基班班导师 尹万科教授以及为强基班进行一对一指导的导师们。此次会议由2020级本科生辅导员 胡法拉老师主持。
会议开始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了到场嘉宾,其中包括远在法国却仍热情地与在场同学进行视频连线交流的 饶胜老师。随后,主持人 胡法拉老师简要介绍了国家强基计划的内容及目的——即集中力量精准培养国家各领域领军人物,为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输送高质量人才。另外,基于强基班“一对一导师”政策,她还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一对一通讯录”,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
作为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 涂振汉教授对强基计划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详细介绍了数学强基计划的培养方案和主要特点。他强调,无论是单独人才培养方案、特殊激励机制还是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都凸显了学院乃至国家对这一培养计划少有的重视程度。另外,他还重点介绍了强基班“国际化”、“走出去”等特点。学院给孩子们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旨在通过交流访学、科研训练引导孩子尽快确定研究方向,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较后,他对同学们寄予殷切希望,祝愿大家在本科四年中努力学习,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接下来上台发言的是担任强基班班长的 刘睿泽同学。他谈了自己对于强基计划的理解及初入大学、学习大学数学的心得体会。即便面对着不少瓶颈和坎坷,他也仍然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他说:“我从不气馁,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攻克这些问题才能通往成功。”他表示自己对未来在强基班的学习满怀憧憬,并承诺与大家一同努力,培养与时代命脉紧紧相连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
紧接着,院长 赵会江教授、班级导师 尹万科教授分别具体介绍了班级的工作,并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他们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尝试,积累经验,提高主动性,与老师们一起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力求师生共同进步。
较后,学院对强基班中开学诊断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了表彰。他们分别是:
一等奖 石长松
二等奖 李佳林 唐越峰
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共同进步。
至此,此次会议已圆满结束。愿强基班的师生们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2016-2020强基计划真题及答案》书籍部分实拍图如下↓
以上就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强基是导师一对一吗?北京考生快来寻找答案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有疑问或者想要获取更多资料,欢迎拨打学而思爱智康免费电话: 更有专业的老师为大家解答相关问题!
想了解更多强基是导师一对一吗?北京考生快来寻找答案
请拨打4000-121-121咨询
相关推荐:
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fanpeipei@100tal.com
预约课程 享高端1对1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