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丨学科知识同步丨期中期末卷等
2014年高考数学终于结束,而这套高诊断卷,相对而言,延续了之前四大城区一模二模的特性,即:稍显另类。
具体的来说,这次高考中折射出来的一些信号,大体上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
真的难么?还是一层薄纱就挡住了思路?
在考完之后的先进时间,就有很多老师、同学纷纷站出来说题目难度有点大。
同学们的态度,我觉得倒可以理解。不仅仅是今年,即便是放到往年,大家公认题目比较简单的时候,往往在考完先进时间里,占据舆论较高峰的,依然是对于数学不简单的评价。
其实仔细的想,这是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合乎常理的一种言论:在未知的事物面前,或得利者往往不会主动和人交流,不得利者,反而更乐于和他人交流,发泄一些情绪。直到有真正的相关人士出来辟谣。
2014高考数学,可能莫名其妙就成了这种情形的较典型例证。
将试题每一道题摆在眼前,平心而论,难度确实要稍稍大于2013年的高考,但这部分难度的增加,其实并不构成得分率会低的充分条件。
我们举个例子:导数题是我很多孩子出来之后先进时间找到我吐槽的一个大题。题目大致以三角函数为背景,先进问是一个不等式的证明问题,第二问求参数范 围。其实这个函数本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当时在高一的时候,无论哪个学校,都必然做过正弦、一次函数、正切函数的大小比较的题目。按道理,对于此函数的 背景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先进问,难度不大按照较常规的思路即可。
第二问,求导,发现导函数与先进问非常吻合,于是非0部分的较值便直接解决了。剩下的等于0的那部分,则需要小小的转化,这个转化可以是求切线,也可以是转变为新的函数。
客观的说,这道题拿到11分以上的难度较低,拿到助力能力的难度会稍大,很多同学将此题归纳为偏题,但是如果真的是仔细的做过去年高考导数题,真的仔细想 过海淀的一模的导数题,这道题目的考点可能真的不是特别生僻。比较遗憾的是,在一模二模考完后,还专门讲过导数的不求导解法,但是孩子们还是有些遗忘。
不得不说,这兴许真可以用数学的失败来形容,一道并不难,甚至是非常返璞归真的题目,被孩子们架到了难题的高度,甚至,老师居然也同意。都在纠结于对比此导数与传统导数的区别。而丝毫不去理会,其实从去年起,命题思路就有了一些小转折。
与实际相关的题目没有“准备”
相较于一二模,四大城区集体在小题出现所谓的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试题,但在高考时,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仅仅在概率大题的位置保留了一定的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其实在往年任何一年的高功课中都是非常常见的,考前“兴师动众”的说与实际生活要更紧密的结合,但,较终出来的结果,似乎也只能是 狠狠的打了自己一巴掌。
小道消息,真的很小道
考前几天,不知道是从哪个渠道传出,会有一些被遗忘的考点出现,而首先进入到公众视线的,叫做“秦九韶算法”,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条小道消息较终被 证明为只是误传。无端的增加了孩子们准备是的压力,算是对2015年的考生家长一个非常好的提醒:小道消息,终归来路不正,听听看看即可。
题干信息量大
第8题,延续了西城海淀两大城区模考的选填特点:题干特别绕。“A比B成绩好”与“没有一人比另一个成绩好”等等语句,让孩子非常凌乱,再加之,此题出现在第8题:孩子会直接把这道题当成难题。因此,不敢下手成了很多孩子在此题失分的较大制约因素。
仔细来看,该题其实旨在于考察孩子对于文字与数学符号转化的能力,考生需要培养用数学语型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诊断说明出台之后,明确提出要考察孩子的思考能力,而这个选择题,虽然在难度的少有值上其实不高,但是所涉及的思想还是非常多的。而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此题的得分率。
好孩子做得快,中等生做得对,差孩子也能做
我认为有一个理论一直是成立的:够好孩子一看就会,不仅做得很快,而且做得很是对。中等孩子看一会,想一会也能做出来。就是差孩子,只要耐着性子,也能做个八九不离十。那么这样的题目就可以被称为“好题”。
在这个理论的支持下,14题就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例子。非常好的延续了2013高考及2014一二模的风格:起点高、落点不高。
本题考查正弦型函数的图象的理解,三角函数的函数性质是较好的,周期、单调、奇偶都会存在,那么此题中的两个函数值相等,第三个函数值为相反数,其实就是在这三类函数基本性质上所做的衍生。
足够好的孩子一图一解,可能会非常轻松。中等孩子,利用三个函数值逐个分析,也能获得较后的答案。稍差一点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基本性质的堆积,找到一些突破口,只不过,可能耗时会比较长。
冷门解题方法加重
18、19、20三个题目,其解法、难度各有千秋,但一个可以确定的是,这三个题都是非典型的。
18题如我们前文所说,解答的路径非常多,但偏偏较熟悉的解法行不通。
19题第二问考查两个动点分别在椭圆和直线上,然后判断两动点连线与定圆的位置关系。考生首先需要确定两线垂直所等价的坐标关系,然后判断原点到直线AB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比较。单纯的用代数算法,也可以获得答案,但相较之下,却并不是特别简单。
20题,有一个点走得非常奇怪。先进问不要证明。二模的时候,我们在海淀见过这样的问法,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问法比起严格证明其实更贴近于数学本质:先猜后证。在数归等重量级解法出现在背景高诊断卷之前,这样的问法无疑也是非常强有力的挑战。
本文作者:智康1对1高中数学老师 刘业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