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返回切换城市

北京学而思1对1>文综>正文

从“倭”到“和”:古代中日关系史最重要事件

2012-09-17 11:02:42 来源:佚名
移动端banner-两小时1对1体验

免费领取新学期学习资料

单元测试卷丨学科知识同步丨期中期末卷等

点我下载电子资料

  如果要以一个汉字来指代日本的话,毫无疑问,稍知日本的人,都会拈出“和”字来。其实以“和”指称日本,就像“日本”这一国名的成立一样,都比较晚 起。在汉字汉文传入日本以前,历经绳文、弥生一万余年,日本社会经历了有日语(口头话语)而没有日文(书面言语)的“先语言”文明时代。其“日语”是本土 原住民绳文人旧有的,抑或是“渡来人”(外来移民)携带而来的,还是“渡来人”的语言和土著话语融合而成的,在日本学界分歧很大。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古坟 时代(3世纪中至7世纪末)四百余年间,汉字汉文由“渡来人”、行旅僧民和外交使节传入日本,使得原先的话语(后世称为“大和语”)逐渐开始汉字化和文献 化。但是由于当时的日本长期处于小国林立,传入的汉语很可能主要在大陆系的“渡来人”集团以及与之有交往的部族之间流传。

 

  在此期间,中国的史籍开始较为详细记载日本国情,如《魏志.倭人传》(成书在先)和《后汉书.倭传》(成书稍后)等,都沿用更早的《汉书.地理志》, 称日本为“倭”国。秦汉以来,史家多以音译给四裔国家命名,他们大多奉“华夷之辨”为圭臬,独尊中原,鄙夷四裔,音译汉字多寓贬义,如“身毒”(印度)、 “匈奴”(中亚诸国,古称“鬼方”、“猃狁”)、“狗奴”(日本岛小国)、“狗邪”(朝鲜半岛小国)等。《汉书.地理志》“燕地”条载:“乐浪海中有倭 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乐浪”在朝鲜半岛,汉武帝时所置郡,其海中之国当指日本无疑,这可能是现存文献中以“倭人”指称日本人的较早记录。 《山海经》的“海内北经”提到“燕南倭北”,称“倭属燕”,而燕地旧时领属部分半岛地区,“倭”当在其中。鉴于《山海经》保存了很多周秦的原始史料,很有 可能“倭”的名称起源于秦汉之前,原为半岛南部的地名或部族名。后来有学者落实“倭”原先当指半岛古国“加耶”(即狗邪),后来延及日本,因此以“小倭” 称加耶、“大倭”称日本加以区别。

 

  加耶为朝鲜半岛较南端的一组小国,四世纪初从三国的弁韩脱离出来,直到六世纪中消失。因为和日本岛隔岸相望,为半岛和日本交流的较前线,《日本书纪》 记载日本曾在该地建立过政权机构“任那日本府”,为古代朝日关系较为密切的地区,如果“倭人”先指该地区的半岛部族,然后延指日本,也不无可能,只是 “倭”名成立,早在加耶成国之前数百年。《魏志.倭人传》未曾提及加耶,其中也确实有“大倭”一名,但细绎其义,似指有地位的“倭人”,并非特指日本岛上 居住的一般“倭人”。“倭”很有可能起源于指称“加耶”及其先族,但《倭人传》的传主却是专指日本人无疑。

 

  至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倭”族起源于何处?近年来很多人类学者和考古学者都在加以研究。鸟越宪三郎在1992年出版的《古代朝鲜和倭族:神话解读和现 地踏查》,提出过倭族起源于七千年前长江下游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其中一支后来北上,通过山东半岛进入朝鲜半岛,征服了岛上原住的濊族和貊族,于纪元前 三世纪、二世纪之间,在半岛南部建立其较早的政权“辰国”。辰国是“三韩”辰韩的前身,也有研究者认为其余两韩“弁韩”和“马韩”也起源于辰国。战后不 久,江上波夫提出了的“骑马民族国家”说,指称日本古代国家起源于东北亚的“骑马民族”,他们在四五世纪之际渡海征服日本,建立了统一国家“大和王 朝”。一部分学者进而指称“骑马民族”便是来自起源于“倭”族的辰国,其中一系为日本皇族的祖先。

 

  关于日人称“倭”,早在九世纪初成书的《日本书纪私记》就有过这样的推测:“日本国,自大唐东去万余里,日出东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古者谓之倭 国,但'倭'意未详,或曰取'我'之音,汉人所名之字也。”可能当时旅行中国的日本人称自己的国土为“”(wagakuni意即“我国”),“wa”与 “倭”相近,华夏的史官便以“倭”称日本,可以聊备一说。“倭”字不见甲骨文,似为两周时新出之字,《说文》释为形声字,有“顺”之意。“倭”字其实也是 “右文”字,其本字当为“委”,《说文》释“委”为“随”,“顺”、“随”同义。《汉书》称日人“岁时来献见”,恪守当时的外交礼仪,不逾分际。《魏志· 倭人传》也记载日人主“敬”,描写其“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可见当时阶级差 等之间,以“恭敬”相安。

 

  日本岛上从弥生时代以来,小邦众多,《汉书》和《魏志》都记载有百余国之多,其中较强大的有三十余国联盟体“邪马台”国(约57-247),全盛期由 女王卑弥呼统治。“邪马台”的日语古音为“Yamato”,《日本书纪私记》对此亦提出解释:“通云'山迹',山谓之'耶麻',迹谓之'止'。……是以栖 山往来,故多踪迹,故曰“耶麻止”。又古语谓居住为'止',住于山也。”如前所述,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已有话语,后来用汉字作为书面表记流行,只要同 音,即可使用,初不在乎其字本义。所以来自大陆的“邪马台”也好,源于本土的“夜麻登”(《古事记》)、“夜摩苔”(《日本书纪》)、“耶麻止”(《日本 书纪私记》)也好,所指为同一物事,只是表记符号不同而已。此外在表意上,除了“山迹”、“山止”之外,尚有“山门”、“山处”等多种表记,其后一字的发 音皆为“to”,都表示邪马台国旁山筑城而得名。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日人似乎接受“倭”或者“邪马台”等为其国名,一直到飞鸟时代(592-694),在 全面接受汉字、了解字义褒贬之后,国名称呼才有所改动。

 

体验预约丨学而思1对1/小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