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返回切换城市

北京学而思1对1>旧站备份>正文

自古发明出少年 如何呵护少年天才

2010-01-22 09:13:35 来源:匿名
移动端banner-一对一体验

免费领取新学期学习资料

单元测试卷丨学科知识同步丨期中期末卷等

点我下载电子资料

  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贝尔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般交谈,“顺风耳”不再是梦想;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示的飞机,给人类插上“翅膀”;而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电视摄像机、电视机,让“千里眼”也成真……当诸多“世界先进”或文明创新,都在世博会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并造福人类后,人们提取出一个密码:“一切始于世博会”。


  在不断的展示、宣传和回顾中,世博会及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发明,或许可以再被提取出另一个密码:“自古发明出少年”。


  世博会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展品,让评委吃惊,更为人所惊叹的,正是发明者的年轻和天分。


  年轻智慧闪耀文明舞台


  22岁的麦考密克造出了世界上先进台马拉收割机,在1851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后,引发了一场“真正的农业革命”。


  26岁的阿道夫·萨克斯发明了一种神奇的乐器,成为1855年巴黎世博会上较风光的展品之一。


  29岁的贝尔在费城世博会上大放异彩,他发明的电话利用电流把人声传向远方,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般交谈,被评委惊叹为“通讯的奇迹”。


  在先进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古典世博会期间,科技发明是世博会展示的重要内容。工业文明的累累硕果中,闪耀着这些年轻的智慧。


  甚至,如果将目光稍稍拉远,梳理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重大发明时,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年轻的双手把文明向前推了一把,现代社会不知是怎样。


  比如说,电解铝技术。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曾展示飞机,但如果没有电解铝,飞机也许永远只能作为展品存在。


  因为从铝矿石中提炼铝极其困难,19世纪,珍贵的铝粒价格同黄金相当,主要用于奢侈品和珠宝。传说拿破仑三世的刀叉具是用铝制造的。筵席上,他为多数客人提供金餐具,只让少数客人使用铝餐具以示尊贵。


  法国青年保罗·夏洛特琢磨着,怎么能让铝变得更便宜些。几乎同时美国的查尔斯·马丁·霍尔也在思索,并在自家后院的柴棚里开始了实验。当霍尔的柴棚实验1886年成功时,夏洛特也做出了几乎相同的发现:电解铝。铝从此更广泛地为人所用,为现代飞机工业奠定了基石。


  这是个传奇:相隔两大洲的两位少年不仅同年生、同年死,也几乎同时发现了电解铝。这一年,他俩只有23岁。


  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曾展示电视机,淋漓尽致地向人们描绘现代化城市生活。至今,电视仍被公认为是20世纪较伟大的发明之一。


  事实上,和我们今天所见的电子电视不同,1925年荷兰科学家贝尔德发明的先进台机械电视机,笨重得转播时能把地板压塌,呈现的画面是深橙红色的模糊轮廓,还经常出故障。


  此时,美国少年法恩斯沃斯正琢磨着如何无线远程传递图像。他在农村读书,自幼聪明,知道光可以转换成电,但不知道怎样去扫描和传递一幅图画。有一天,他看着大人犁地,在土豆田里留下道道犁沟,他觉得活动的图像应该也能像犁地一样,通过一行行的扫描来还原。


  脑子里装着这样划时代的想法时,这个农家少年还未满15岁。到他21岁那年夏天,他把自己的设想演示出来,为后来的电子电视奠定了基础。


  对公元600年至1960年的1243位科学家和发明家做出的1910次重大科学创造发明,有人曾绘制了一张“科技人才成功曲线”,发现,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即开始做出重大发明创造。


  外国学者罗斯门对701名发明家进行统计发现,科学家做出先进项发明,有61%是在25岁以前完成的,平均年龄是21.3岁。


  很多大师的天赋与灵感,也是在年少时喷薄而出,从此崭露头角。比如,帕斯卡16岁证明了美妙的帕斯卡定理;牛顿的许多重大贡献都是在25岁以前作出的,21岁到23岁期间,他发明了微积分方法,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上也作出重要的贡献,奠定了他一生工作的基础;高斯在格丁根大学读书的3年是他一生中著述较多的时期,24岁出版了他的伟大著作《算术研究》。“发明大王”爱迪生取得其先进项专利时,只有21岁。


  如何呵护少年天才


  年轻人确实有着优秀的优势。


  国外心理学家把智力分为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比较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将这几种能力与人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发现,49岁以前智力占优势,18岁~29岁占明显优势。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兵表示,这种现象在技术性发明或数学领域特别明显,年轻人思维敏捷,胆子也大,较少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容易出成绩。


  面对少年天才,各国的发掘和培养正在逐年增强。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后,日本开始注重“英才教育”,专门开设“英才实验学校”。美国于1972年成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各州有相应的专职人员和机构,并拨专款用于这项开支。英国于1974年成立了“天才儿童国家协会”,并在全国设立34个分会。


  抓住这些少年的天才火花,是希望他们能一个国家的辉煌。


  据统计,2004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日本参观者中,有63%是青少年。人们深知,在幼小心灵中埋下科学种子,将影响人的一生。日本科学史学者研究还发现,世界科学文化中心转移的根本原因是杰出人才的总数和成果。1920年至今,美国成了世界科学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较富的国家。仅以上个世纪50年代为例,美国杰出科学家占全世界的42%,重大科研成果占全世界的57%。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以美国人为较多。


  然而,中国的情况有些奇怪:在国际小学数学、物理大赛上,中国孩子获得的金奖、银奖,从数量上说少有占优势,但随着年龄渐长,这些少年中的佼佼者,后来在学科发展上有建树的,达到高斯、帕斯卡或爱因斯坦那样高度的,几乎没有。


  “本来孩子的天性聪明所差无几。”中国科协原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徐善衍表示,但国外教育旨在激发孩子敢于提出问题,“使思想在接触知识时,是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


  “不要期待现在的孩子有什么奇思妙想,他们背后,大人的身影比较多。”在徐善衍看来,教育体制就像鞭子,把孩子赶到既定的路线上去,没有多少人能够自由地学习、思考。教育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扭曲了孩子的想法,“孩子一路拼搏而来,到了大学早已精疲力尽。”


  “知识永远是教不尽的,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启迪思考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和科学的态度。这事关整个民族的素质,更事关这个国家的发展。”徐善衍说。
 

体验预约丨学而思1对1/小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