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丨学科知识同步丨期中期末卷等
如何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翻阅即将过去的2009年日历,教育均衡化发展、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大学、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十五位大孩子舍身救人、高校学员自主创业……每一件教育大事的背后,都汇聚着社会关注的目光——有兴奋,有焦灼;有期盼,有遗憾;有思索,有鞭策。
教育、校园、教师、孩子、诊断、就业,之所以每每都会成为公众的热点、社会的难点和政府的重点,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肩负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社会财富创造者的学校,目光的投向,必定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眸2009年,更憧憬明年的中国教育之路阳光灿烂——
争论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校长实名推荐
【回放】 2010年的高考改革,较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今年10月北京大学宣布的自主招生“校长实名直荐制”。根据北大公布的方案,2010年自主招生“校长实名直荐制”实施的范围是北京、天津、重庆等13个省(区、市)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学员。上述省区市的39所中学的校长被北大确认为具有推荐资格。北大明确,“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并不意味着获得推荐的孩子就能直接上北大,推荐的程序是:如果被推荐的孩子通过相关审核,将免于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笔试,直接进入自主招生删掉。
北大自主招生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更引起激烈争议,有人叫好,认为其是高校招生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能够让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有机会敲开北大的校门;有人担忧,认为中学校长说了算,怀疑推荐环节的公平性;还有一些在名单之外的省份愤愤不平:北大为何剥夺他们辖内中学的直推权?实际上,所谓的“校长推荐制”算不得新鲜事。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早在几年前就引入类似的做法,同济大学今年也出台了“校长直推制”。而且,所谓的“校长推荐”、“校长直推”都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较后是否录取话语权还是高校手中。
【解读】 北大的这项改革,算不得大刀阔斧,也不见得有太多的新意,人家在字面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校长实名直荐”归根到底不过是一个“荐”字,没有决定权。既然如此,缘何吵得个沸沸扬扬?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诚信体系建设上。不是都说诊断教育、传统高考是扼杀人才吗?可是,离开了硬碰硬的分数线,又有什么办法能助力招生的公平呢?毕竟,自主招生也好、校长直推也罢,其间夹带了个人主观因素,在写条子、走后门之风不减的现实社会,自然引起了大众的不安情绪。这也是高考改革的难点所在。眼下,每所学校在自主招生时均信誓旦旦,将确保三公原则,然而,就是这些学校,时时暴出抄袭事件、造假事件,又如何让人放心呢?
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局出发,北大的此次改革,不是步子太大,而是很小的一步。当务之急是为这些改革措施加一道保险。除了学校自己制定的“防火墙”之外,应该考虑让社会机构参与监督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此一来,我们的高考改革,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争吵之声则会小许多。
减负依然任重道远
“绿色入学”
【回放】 2009年春季开学日,申城静安、徐汇、卢湾、闸北4个区的教育局局长向市教委立下“减负军令状”,并向全社会承诺:入学绝不该是题海大战,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心理和体质为代价。4个区从该学期开始要打造“绿色入学率”,全面改革,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考评体系。2009年秋季开学日,长宁、杨浦、黄浦、金山等4个区的教育局局长又下“减负军令状”,向全社会郑重承诺:开设个性化的课程和活动,让每位孩子喜欢学校,办好每一所门口的学校。之后,全市性的中小孩子“减负”工作如火如荼起来。
【解读】 中小孩子课业负担过重,多年来都是个“顽疾”。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推出改革举措,但这些措施许多都是“昙花一现”,时间一长仍屈服于“入学”目标。但是,上海8个区的“减负军令状”却已迈出先进步:无论是长宁区的“快乐星期三”无功课日,还是静安区的丰富孩子学习经历的“N项体验计划”,都从各个层面渐渐改变教学和评价体系,并已有一定的成效。
市教委主任薛明扬曾说过,孩子负担过重的根源是孩子学习内容过多、功课量过大、学习任务过重,但这只是孩子负担过重的表象,但如果孩子能从学习中体会惬意和幸福,量就和负担没有必然联系。近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进行的第八次“减负”调查显示,增加课时、功课量过多和统测是造成孩子过重负担的重要因素。对此,相关人士认为,无意义、低效能的功课与诊断加重孩子负担,折损身体健康,必须引起重视。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其实也分两大类,一类是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类则有社会根源:人口众多而致的教育资源缺乏;“望子成龙”等传统文化的加载等。这些社会因素正在逐步拖慢“减负”工程的进度。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减负”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