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返回切换城市

北京学而思1对1>旧站备份>正文

高考结束后所想到的:探寻“考霸”悲剧成因

2009-01-13 09:14:17 来源:匿名
移动端banner-一对一体验

免费领取新学期学习资料

单元测试卷丨学科知识同步丨期中期末卷等

点我下载电子资料

  2008年的高考结束了。高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中几多煎熬,几多憔悴,只有亲身经历过高考的孩子及其家人有深切体会。

  “近些年,对高考的批评主要归纳为三方面:1.给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2.片面引导了中小学的教育行为,使之成为“诊断教育”,影响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3.仅凭一次限定科目的学业纸笔诊断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不能选择全面发展的人才,影响了国家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30日李占伦

  《完善招生评价制度有力推动高考改革发展》

  那么,既然现行高考制度有这么多的严重弊端,能不能废除高考呢?

  “1.如果高等教育资源充裕,能基本满足国民求学的普遍要求,那么,对于大多数大学来说,要不要高考,便无关紧要;2.如果还有另外的评价方法,能够可信、有效地遴选出适合大学培养的人才来,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大学,要不要高考,也无关紧要。”

  ――《完善招生评价制度 有力推动高考改革发展》

  当然,第2条还有可探讨的余地。

  之所以出现目前高考的激烈竞争状态和诊断教育的极端教育模式是由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相对严重不足的优良高校资源决定的。这两个条件在短期内都是难以改变的,所以高考的激烈竞争局面将不得不长期存在。

  然而诊断教育这种极端教育模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的事例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孩子自杀、杀人等严重后果,对孩子普遍的心理伤害表现为使孩子厌学,失去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心态浮躁等。我们虽然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病态现状,起码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帮助孩子及其家长澄清认识,尽量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下面选取一件比较轰动而且有代表意义的事例加以分析:

  2007年高考后的暑假期间,四川南充“考霸”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闹得沸沸扬扬,在社会上引起不小震动。

  事件回放:

  四川南充考生张非(现更名为张空谷),2002年19岁时较早参加高考,报考北大,未中;

  2003年,张非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一中回读后第二次参加高考,以606分被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并因此受到岳池一中三千元奖励。但张非入学不久后即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7门必修课不及格而被迫于2004年从北大退学。同年,在南充十一中复读;

  2005年,张非再度参加高考,并以703分——南充市理科学子的身份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并因此受到南充十一中10万元奖励。但张家将其中5万元以捐赠的形式返还给了学校。可进入清华一年后,张非却再度因沉迷网络游戏没修满学分而被退学;

  2007年,数度波折后已24岁的张非在南充十中经过三个月复读后更名为张空谷,第四次参加高考,再次以677分——南充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录取。

  如今张非再次坐在了清华大学庄严明亮的讲堂内。他这次是否能坚持到底,顺利完成学业,我们正拭目以待。

  张非事件经媒体报道后,有人认为张是“职业高考生”,意指他数次利用高考的机会考出进入学校以获取其复读学校的高额奖金。但张非对这种说法感到非常愤怒,声明数次参加高考实属痛苦无奈之举,他不会为了5万多元浪费5年较宝贵的青春年华。他的父母更认为张非在5年多的时间里不断重复高考—入学—退学—复读的怪圈,在物质方面给家庭造成的损失早已超出5万元,在精神方面给家人造成的伤害更是无法衡量。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张非的成长历程中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智商极高,出入清华北大如探囊取物的高考奇才为什么会在进入大学后立刻松懈下来沉迷网游以致于无法完成学业?这个智商极高的奇才孩子为什么情商奇低以致于两次面临被学校劝退的窘境仍无法约束自己?笔者思考“考霸事件”良久,认为导致张非出现这种奇怪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现将其一一列出,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原因之一,张非在考入清华、北大后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是中国目前诊断教育的恶果。诊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具有强度高、负担重、训练极端化的特点,高考的日渐临近使孩子长期在极强的心理压力下学习。张非经过备战高考,虽然考出了很高的分数,但高强度的准备训练残留在他大脑中的疲惫使他产生心理厌倦——对紧张学习状态的厌倦;高三阶段的极强心理压力也使他心有余悸,自然产生一种想放松、想逃避的想法。因此张非不愿再投入紧张学习,即使是比备战高考强度弱的学习。他大脑中的疲惫和厌倦需要得到舒缓发散。而张非又极不善交际,平时沉默寡言,没有朋友可以倾诉。他无法通过人际交往释放厌倦与疲劳,所以只好选择网络游戏这种既有趣又不需要人际交往技巧的娱乐手段,在游戏中放纵自己消解疲惫。换言之,他选择了逃避,躲在网络游戏中寻找轻松快乐,逃避枯燥无趣的现实生活(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不善交际造成的)和需要应对的学习任务。

  原因之二,家庭教育不完善,无法为孩子提供所需的精神力量。张非生长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亲张道益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母亲是校办工厂工人,文化程度低,无法与张非进行深层次交流;而父亲身上带有中学教师的通病——即单纯重视的教育功利性。因张非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秀,深知“分数高才是硬道理”的中学教师父亲知道他一定能考上大学,对他比较放心,因此忽略了对他的督导和教育,导致张非性格方面的一些问题没有被指出和纠正。

  因是独生子张非从小娇生惯养,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深切宠爱。长辈们对他的宠爱表现为对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而他的缺点比如懒惰、不善交际等由于没影响学习则被容忍和忽视。由于学习负担重,懒惰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一般会得到家庭的同情和包容。而不善交际是性格的一部分,即使被指出也很难改变。另外,不善交际使孩子不易分散注意力,从这个角度讲对学习是有利的。单纯追求的狭隘高考体制巩固和加剧了内向型孩子不善交际的性格。但从长远看,对孩子在大学阶段的全方位发展和未来的工作生活而言是不利因素。

  张非的家庭环境属于清贫枯燥型。这种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取得优良学习成绩,但不利于帮助孩子消除紧张学习过程中的疲惫和厌倦。张非在学校面对着枯燥的书本,回到家仍然面对一个缺乏情趣的家。所以他的生活内容严重缺乏乐趣。一个人若想充实快乐地生活,不仅需要足够的物质保障,还要拥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父亲严肃而忙碌,与他疏于交流,母亲文化程度低,张非无法从与家人的交流中得到快乐和振奋向上的精神力量。又因上两辈人的过度宠爱,使张非轻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他知道即使他放纵自己,犯一些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家人对他也没办法,他不会受到严厉惩罚。

  他的家庭不能给他提供精神力量,缺少友好交际圈也不能为他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他脱离网游回归现实。这是其精神世界单调,缺少乐趣造成的结果。他因此只好到网络游戏中寻找乐趣,用虚幻的快乐和暂时的麻醉来填补精神的空虚。

  原因之三,张非自身性格的问题。

  张非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极差。或者说他对人际交往不感兴趣,刻意回避复杂的人际关系。从他的博客文章看来,张非的性格单纯天真,不乏年轻人的锐气,还是比较阳光的。他对自身也有清醒准确的认识:“我有很多缺点,但我自信还并非一无是处,并非无可救药。我是独生子女,从小真是娇生惯养,对父母依赖性强,不会关心别人,不会与人交流,懦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责任感与危机意识,没有切实的人生目标,不能自立;但是我真诚,善良,有同情心,有规则意识,能保持内心的纯粹、少受物欲的影响,能做到专心、沉着,对有些问题也有仔细的思考。”

  从笔者接触到的资料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可见张非性格单纯善良的一面:

  (2007年)6月25日,领取高校志愿表时,张非突然走到同学中间说,“你们到了大学,不要像我这样,沉迷网络,否则后悔都来不及。”大家哄笑起来。张非始终一脸严肃。

  他走在路上看到花草猫狗,会停下来看,有时会站上一小时,自顾自地放声大笑。——《“考霸”张非的内心世界》(《南方周末》)

  “前段时间有人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他们写本书,介绍我的学习经验,他们愿意给我几百万。呵呵,我没理他。”张非一脸的不屑,“不过,我收到过讨教学习方法的家长来信,这个我倒是回信了。”——《“考霸”张非父亲:儿子是自负和自卑的矛盾体》

  但是张非对人生没有长远的企划。他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从事什么事业,甚至连朦胧的憧憬都没有。这也是造成他在高考过后会失去目标,精神世界陷入迷茫的原因之一。

  他先进次考入清华后,曾有同学向他提善意意见,劝他不要沉迷网络。但张非不但不听,还对同学的善意很厌烦,对待那些提意见的同学态度很不友好。这些事例表明张非个性固执,一意孤行,自我轴心意识强烈。这也反映出他在人情世故方面的生硬无知,不理解别人的善意,不能接纳他人的意见,即使是对他有好处的意见。

  张非的倔犟有些超乎寻常:

  “张非性格倔得很,每次都会比你更硬。”母亲祝明灿一辈子也忘不了,一年春节,她当着亲戚的面骂儿子整天上网不懂事,结果30天后,张非才回家。他揣着压岁钱,在网吧吃住了一个月。——《考霸张非的内心世界》(《南方周末》)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张非是一个固执、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的小孩。这是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有缺陷的一面。这种性格也造成他在深陷网游时不管不顾,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家人的感受。

  经过几年退学复读的碰壁经历,张非逐渐感觉到了自己性格和行为方面的缺陷。他对给父母造成的深重悲痛感到内疚。长期被他轻视的亲情开始触动他的心灵,他身上温情的人性逐渐复苏。被誉为“中国网络戒毒先进人”的素质教育相关人士,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对张非进行了多次心理辅导,试图从亲情、责任感方面入手提高张非的情商,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今张非又坐在了他熟悉的清华讲堂内。他身上诚实地折射出中国现行诊断教育的弊端和这种教育环境中孩子精神世界的苦闷和贫瘠。这是一个单纯而轻狂的少年以他自己的方式处理病态教育带给他的痛苦的故事。真诚地祝愿他这次能够坚持到底,顺利完成学业。

  也希望所有参加过高考和将要参加高考的孩子的父母们,如果你的孩子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你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孩子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与他(她)的个人素质有关,还与他(她)的家庭状况有关,不科学的诊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心理和个性也影响甚大。每个孩子身上都承担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失误造成的沉重负担,家长们对孩子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体谅,尽力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其发展的道路,使其人生能够踏上正轨。

体验预约丨学而思1对1/小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