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丨学科知识同步丨期中期末卷等
一、维权记者遭围攻
曾颖是一位专做社会新闻的记者,近来他有些郁闷,有些“祥林嫂”,用他的话说,“有些思维混乱,语无伦次”。
事情起因于不久前的一位朋友出书,约他写一篇环保文章。他想到自己几年前曾在报刊发表过的《桃花源祭》,就上网搜了一下。结果大出意料,《桃花源祭》竟大部分被标示为“高考助力能力作文”、“高考优秀作文”,而作者也成了“江西一考生”。
因为之前有过被抄袭和剽窃的经历,曾颖开始并未特别在意,但一些年轻同事的议论却让他很不舒服。他们说,这有什么,很正常的事。我们高考之前,老师课堂上教我们怎样,挑出几篇范文,背下来再做一些字面的删改,然后靠临场发挥。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用不着大惊小怪。
曾颖听了不免有些生气,于是,2006年5月13日,他在常去的“天涯社区”发了一个帖子:“一位考生抄我的文章居然抄成江西2004年助力能力作文,估计这孩子通过这种不名声的手段已进入大学,并成为大二的孩子,很遗憾我到今天才知道!这种无耻的行为,我要追究到底!”
为使大家一目了然,他还一并贴出了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和搜索到的那篇“高考优秀作文”。
该帖很快就成为天涯社区的热门话题。意想不到的是,大量的跟帖是责备和反对。
有网友说:你高中那会儿,老师没跟你讲么?“有种你就背下天下文章,符合题意的就往上套……太出名的别抄!”
有网友说:“该考生如果把楼主的文章抄去用来投稿,这种文贼是应该追究。但是用在高考,却并没有过错!反而说明这个考生非常热爱学习,过目不忘,应该表扬!”
有网友说:“考生有权引用任何文章,只要阅卷的老师不知道是引用的就行了。真是一土老冒,你凭什么维权?”
还有的网友说:“让那考生赔偿你的损失?你要维权也该去控告阅卷的老师。傻帽儿,还敢往杂谈上发,你就不怕丢人?”
更有网友发帖:“一混迹文坛数十年的老江湖何必这样较真儿呢,不要因为一篇文章毁掉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到时候弄成‘一篇文章引发的血案’就不好了。”
曾颖很委屈,觉得这本是黑白分明的事情,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被人抄了,而且获得,进了大学,自己不过在维护一个写作者的正当权益,却有那么多人跳出来谴责,并且说,黑的不是黑的,白的不是白的。即使追究可能会影响到那位考生的前途或产生的某种后果,但在后果并没有产生时,曾颖已被诸多网友“追杀”,他留在帖子上的手机号码甚至被转贴至黄色网站,受到莫名其妙的骚扰。
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不论什么原因,抄袭都是不对的,应该受到谴责。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是根本不用宣示的道德底线。为什么曾颖的维权会遭遇如此尴尬,有那么多人对抄袭者表示同情?
二、“抄袭者”的委屈与无奈
作为一个作家,我对于文字作品的维权是比较敏感的,对于曾颖的帖子和他的感受也很理解,但对于这一“抄袭”事件引发的反馈,我却另有看法。其中当然有社会的道德水准问题,但又绝不单单是道德水准的问题。
我去过很多学校与同学老师交流,交流之余特别喜欢看教室里的课桌。调皮的孩子们在桌上涂满了蜡笔、铅笔、钢笔、圆珠笔包括彩笔等描画的线条和文字,我将它们戏称为“课桌文学”。上面有同学间的交流,对某件事的反应,对繁重课业的怨气等等。自造的语式,夸张的标点符号,充溢着流荡的青春和活力。
我问过不少孩子,他们较喜欢的课程是什么?回答有体育,有美工,有音乐,有数学,有物理。再问他们不喜欢的课程,大部分孩子会回答“作文”。
孩子们厌恶作文,但他们又必须学习作文的技巧,接受各种作文辅导,只为拿到好的分数。拿不到好的分数,就意味着不能升入“重点高中”,接下来也不可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而在当今的中国,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就意味着很难有光明的前程。
我曾听过一个“笑话”,一小学老师出题作文“一件小事”,班上五十来个孩子,四十多人“捡到了钱包”,当然是“拾金不昧”。一初中老师出题作文“一件好事”,班中80%以上的孩子写的是“上学路上突遇一孩童落水”,然后“奋不顾身跳水营救”。这样的作文怎会有真情实感?但老师看了不会责备。教学要求的只是让孩子学会一篇文章怎样开头,如何结尾,段落大意是什么,较后怎样扣题。
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和诊断制度也能使孩子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但不可能激发出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当然更很难写出精彩文章。孩子如不能学会机械地“抄袭”,又怎能对付那像山一样压人的“高考”?而诊断成绩的好坏,不单关系孩子的前程,老师的职称待遇也全仰赖于此。因此,单纯责备老师的教学或孩子的“抄袭”恐怕于事无补,他们也很无奈。
现在的孩子还未出生,父母就极其殷切地开始“胎教”,幼儿阶段更抓紧智力开发,认为这是一生能否成功的基础。孩子上双语小学入学,参加各种名目的功课班,又因为特长生在各阶段诊断均可获得的“加分”,家长又强迫孩子们学习一些他们可能毫无兴趣的技能。我所居住的小区,不少孩子一到周末,除了参加各种补习,余下的时间还要弹那些他们毫无兴趣的钢琴曲。孩子们天性本喜欢唱歌,但考级式的训练使他们对音乐几近麻木。
这种疲于奔命般的诊断教育,自然很少自由创造的空间。在我上学的年代,没有电子游戏,没有电视电脑,也缺乏当下如此丰厚的物质享受,但那时的孩子打乒乓跳皮筋弹球玩泥巴在胡同里疯跑,有现在的孩童远没有的自由与快乐。
不少文章表达这样的忧虑,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喜欢作文,写作能力低下,作文千篇一律。的确,孩子们不可能喜欢这样的“作文”,不可能对这样的“作文”有任何积极性。但这是诊断教育对想象力的扼杀,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
三、中国人竟如此热爱“作文”
不久前,在朋友的怂恿下,我在新浪开了博客,才知道博客早已如火如荼,仅新浪网就有几千万注册用户,主流自然是年轻人。我既是后进,也不算年轻,但在其间看到了少有的“大气象”。且不说“中国博客网”,单说在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博客频道。现在新浪博客的点击人数已超过其人气较旺的新闻频道和体育频道,成为当下的较大亮点,日点击量达两亿。
这真是一件让人惊诧的事。
开博自然要写博。许多博客日日更新,辛勤耕作。当然其中一些人是想借博客实现人生梦想,但绝大多数博友只是以这种形式作为交流平台,抒发情怀,结交知己,张扬个性,表达声音。没有人强迫他们写什么,也没有人为这种写作付酬。我闲暇时会去一些年轻人的博客游荡,很多博客虽然流量不大,但页面精美,文字清新,富有创意。
博客不可能“庸俗”,不可能“一般”,更不可能“抄袭”。只能充满生气,只能富有创意,只能独树一帜,只能日日更新。只有那些极富特色、非同一般的博客才会引来关注,这尤其激发了博客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许多博主的敬业和认真比之那些公开发表并有稿酬的文字毫不逊色,网络创造了大量“与时俱进”的新语言。众多年轻人凭借这个“伟大的平台”操练,对汉语的学习与使用日日精进。
这是互联网创造的奇迹。
看到千军万马般奔腾的博客们使用着汉语并且攀比着日日创新的时候,我只能发出这样的慨叹:今天的年轻人竟如此热爱“作文”,这是出人意料的,用不着担心汉语会退化。
那么,从博客写作焕发出的生机,使今天的语文教学得到某种启示并有所改进,并不是一种奢求吧?